本帖最后由 区区不才 于 2018-12-11 21:33 编辑
绘卷
关键词:绘卷;毛玉露;毛球;毛刺
PART1 在之前的(十)几期夜话中,我们并没有针对绘卷这一话题开展过探讨,一方面是我当时并没有想到有什么可以延展开的地方,另一方面是,在我的印象中,绘卷这一称呼与“玉露万象寿玉扇、玉万静鼓玉露寿”都有所不同-- 显而易见,绘卷两个字并没有透露任何的亲本信息,实际上绘卷也是根据表现来进行归类的:大体看来,只要是叶片不明显平展、叶片(上半)具毛刺的瓦苇,基本都算是绘卷。 (其实与之相似的一个品系称呼是玉扇,俗常分类体系下将一切成株叶片单叶互生(180°叶序)的瓦苇都叫做玉扇,包括一些不具备截形窗的truncata杂交种(比如绿玉扇)-- 在往常的讨论中,我极少使用绘卷这一称呼,首先是绘卷系的品种(至少从形态上)距离原始瓦苇并不遥远,即使是用杂交式表达也很容易,其次是总有一种感觉这个称呼和曲水一样是强行拉翻日翻中过程中生硬刻意的产物--(至于曲水,留个坑可能以后会写到-- 关于此,之前和加菲进行过一些讨论: 杨区区:有没有一个品种就叫‘绘卷’的--? 加菲:额目前我查到的没有,都是什么‘白雪绘卷’、‘白银绘卷’、‘雫绘卷’,就是‘什么什么绘卷’,或者‘X绘卷’,单独叫‘绘卷’的没有。 加菲:我觉得这里要给绘卷来细分一下,比如‘雫绘卷’,它是玉露的一种,根据命名规则,它是毛玉露做亲本杂交其它植株获得的,但它的窗上是没有毛的,只有三个棱边有毛,接近于赤线,对,它好像是巨大赤线的相关品种。还有一种说法是毛玉露和寿类杂交获得的玉露寿才叫绘卷,岩鸣很早之前好像也提到过说是毛玉露是绘卷类的亲本,但来源已经找不到了。
这段对话证实了我关于绘卷的一个设想,虽说前文说绘卷是一个依赖于形态表现的称呼,但相似的形态会指向相同的亲本,也就是会反向淡化绘卷这一称呼对形态表现的依赖性,很明显对于绘卷,也可以重新描述成“有毛玉露作为亲本参与的(广义)毛球类瓦苇”-- 加菲在向我介绍绘卷时,截了几张西亚基网站上面绘卷类品种的图,可以看到,毛玉露几乎参与了每一个品种的亲本构成:
【△截图来自加菲】01-09
PART2 这一部分我们从毛玉露开始,前一段时间Sun分享了他对于毛玉露及其杂交种的叶面毛刺着生机制的观察结果: Sun:那天聊到毛玉露,然后加菲给我看了一个粗刺版的毛玉露,然后我就把我的毛玉露拿出来观察了下。磨面或者刺玉扇或者长毛狗这种表面有疣或者毛的植物,疣和毛的分布是没有规律的,或者说是密集排布。但是毛玉露的毛不一样,毛玉露的毛有两种分布:第一种就是大部分瓦苇都有的,在叶缘,就是叶子的三个棱边上分布的毛,三个棱边,各一列毛;第二种毛也不是没有规律,第二种毛是在窗上绿纹边缘分布的,两条绿纹中间有两列毛。 杨区区:之前我也想过叶面毛刺是一种表皮毛和一种叶脉毛-- Sun:在GM292上毛和绿纹呈现这种规律,那么很有可能,毛和绿纹强相关,在杂交里也是这样,所以就看了一些毛玉露杂的图片。有的毛玉露杂,窗上的毛非常不显著,但是放大了看,两排绿纹中间还是有两排刺。杂交有棱边毛显著,窗毛不显著的情况,但也有棱边毛和窗毛一起被改变形态的情况(比如某强刺毛玉露)。 Sun:那么我提出一种理论:负责毛的基因(或者基因组)是只有一个/一份的,姑且把它称为A,棱边毛和窗毛调用的都是A,而不是各自调用各自的,所以才有棱边毛和窗毛被一起改变形态的东西。但是调用是一回事,表达是另外一回事,棱边和窗在表达A的强度上可能不一样。这就造成了有的杂交里棱边有毛,窗上的毛极难看出来的情况。然后窗上的毛和绿纹的相关性极强,要想做带毛的东西,就得做绿纹。我看了看西亚基网上的毛玉露杂万象,窗上基本无毛。我猜要是用紫万象,说不定就能做毛万象了,当然想要窗平还得回交。 Sun:然后说到绿纹,其实裹的绿纹还有一些,所以裹加毛是不是有可能出一个大毛玉露寿? Sun:一个毛玉露杂,要想在窗上出毛,需要两个条件:1.有绿纹;2.运气好,窗上毛的表达足够强。 杨区区:那A种毛球就是那种窗毛不表现的--?还是说不算在内--? Sun:我觉得毛玉露的窗毛是特有的,应该是把边毛的生成机制复制了一份,然后略微变异一下,所以和边毛一样,还依赖某种结构才能体现。 杨区区:你觉得毛玉露和毛岩兰的毛刺一样么--? Sun:我拿个看看。 杨区区:我没微距看过,我觉得可能有相似之处-- Sun:从我的毛岩兰来看,可能还真有点像嘿。但毛岩兰的窗刺是两排绿纹中间一排刺,我觉得可能是独立起源,某种趋同演化吧。 杨区区:嗯有可能-- 联系到毛球的背列刺,也是分辨的标准之一,但并不好用-- Sun:人眼对绿色的感应就是这样进化出来的,把红色的基因复制一份,稍微改变一下能感应的波长。所以我才猜毛玉露的毛也是挪用了同一个机制。
【△毛玉露杂交,图片来自加菲】 其实“一种表皮毛和一种叶脉毛”的说法并不全面,如果要覆盖所有类型的瓦苇毛刺,除了这两种形态以外,还有一种气泡毛刺,一般herbacea还有部分mirabilis的窗面刺是这种机制,也和叶脉强相关,或者说可以反映叶脉本身-- 大概各种毛刺之间的关系如下:
【△图片来自杨区区】图表1 这张示意图中的所有称呼都是指向形态特征的,其中叶脉毛刺是我们这部分所讨论的重点,同样按照甲乙两种特征的表现情况差异,有如下归纳:
【△图片来自杨区区】图表2 (其实没啥用-- 对话中还提到了对毛岩兰的毛刺机制如何归纳的问题,因为在我自己设想的机制中,毛岩兰的窗面毛刺属于混合型,也就是可以同时显著表现表皮毛刺与叶脉毛刺。但除了独立起源-趋同演化的解释以外,也有可能是幼年特征与成年特征的差异所导致-- 也就是说,叶脉间单排刺是因为毛刺脱落——同样在绘卷中,毛刺脱落会导致在成株绘卷叶片上较难观察到排列规则的叶脉间双排毛刺-- 另一个例子,是AB种毛球的背列刺,对话中也提到过毛球背列刺是个不太靠谱的定种依据,就是因为(对几乎所有的毛球来说)成年之后的叶片背列刺列数会增加,并且会在叶片中部左右的位置彻底变成两列,同时叶面基部至中部的横截面会成为四边形,不过这些都是不影响结论的细节-- 最后关于对话中提到的“甲乙类表现同时发生改变的毛玉露杂交种”,不太确定是不是下面这张,不过我觉得挺合适的--
【△强刺毛玉露,图片来自加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