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掌园-多肉植物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449|回复: 21

一篇关于‘White Widow’(白寡妇)的简短介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17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区区不才 于 2017-10-17 19:25 编辑

本文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原标题为《关于白寡妇的一些基础资料》,于2017年3月2日首发于Eutopia--
作者:Sun--


第二部分,原标题为《白寡妇的来源考据及性状描述》,于2017年3月8日首发于Eutopia--
是第一部分文章末尾列出的一篇扩展阅读的全文翻译--
这一部分来自Alsterworthia International 中国区翻译组--

来源:Alsterworthia International Volumue 10. Issue 1.--
翻译:杨区区--
翻校:Sun--

那么以下是第一部分的正文--

评分

参与人数 2赞美 +1 仙币 +3 收起 理由
孤竹明月 + 1 赞......
阳光耗子 + 3 要是关于球的就更好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7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区区不才 于 2017-10-17 19:55 编辑

H. mutica 'White Widow'(白寡妇)是原始种中最有名的品种之一,优美而又凝实的云窗在三角状的窗上占据了相当大的面积,让人很难相信这居然是原始种而不是高度园艺化的产物。同时White Widow传奇的经历也赋予了这颗植物相当大的魅力。不过国内的瓦苇圈似乎对这颗植物存在部分误解,在此写一些基础的知识,如有不确之处,万望指出。

【Steven Hammer的White Widow,拍摄者为本文作者】


1.白寡妇的来源
White Widow来自于Bruce Bayer在Drew站附近采集的一颗H.mutica,Bayer在Haworthia Updates Vol. 2 ①里是这么写的:

" ……Meiring indicated to me where he had collected the plants and I stopped hastily in that general vicinity he indicated northwest of Drew station.  A hurried excursion into the veld and after a short while, I picked up a branch of Renosterbos, and there was a plant.  Having confirmed the site, I most uncharacteristically collected this single specimen –something I have never done again. The plant remained in cultivation at the Karoo Garden and is probably still there, while leaf propagules have found their way around the world. ……The site had been cleared and ploughed for a massive centre-point irrigation system."
   “ ……Meiring告诉了我他在哪里采集过这些植物(H.mutica),于是我在他提到的Drew站(译注:火车站)西北一带附近匆匆停了下来。在随随便便的在高原草地②里溜达了一会之后,我拨开一片犀牛灌丛③并发现了一株植物。在确认了植物的分布地点后,我一反常态的采集了这一个样本,类似的事我以后再也没做过。这颗植物当时被我栽培在了卡鲁植物园(Karoo Garden),现在说不定也还在那里。与此同时,它的叶插已经通过种种途径走向了世界各地。 ………这个产地已经彻底被清理而且使用大规模的集中灌溉系统进行了耕种。”



【Drew 站的照片,作者Deontjie,来自https://ssl.panoramio.com/photo/123262815

【White Widow的采集图,作者Bruce Bayer,来自http://haworthiaupdates.org/chap ... 4-sanddrift-drew-2/
如前所述,在Bruce Bayer采集了此产地(Sanddrift农场,产地编号JDV92-64)的这个特别的个体后,这个地点的原始生态系统就被彻底摧毁了,以致这颗植物无法找到和它同产地的相同物种。又因为瓦苇是异株授粉的植物,等于这个产地的mutica已经绝后。这是它被Bruce Bayer命名为'White Widow'(白寡妇)的由来。
多年后,Bruce Bayer终于在此产地又发现了一小群幸存的H.mutica,虽然这群mutica中并没有出云的个体,但白寡妇终于不是寡妇了。



2.“纯”白寡妇与出云
上一段里说到,Bruce Bayer将采集的植物栽培在了Karoo Garden。但请注意,Karoo Gardens全称为 Karoo Desert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公立机构。它的制度上相对没那么灵活,对民间交流和植物的园艺化上存在一定障碍。White Widow种源流出的很少。
Steven Hammer在1996年曾在KBG采集了两片叶子并带回了美国,培育出了本文第一张图中的那颗著名的White Widow个体。在Orion的《A day with Steven Hammer》帖子(首发于花谈论坛花卉植物社区,waahuaa将其转发至圜)大火后,这颗White Widow的照片被进一步广泛传播开来。但因为纯种mutica不易出侧芽,所以这颗植物的无性繁殖后代较少。
另一方面来说,White Widow的云窗在其后代中也存在着,Steven Hammer曾将White Widow和普通mutica的F1回交回White Widow (White Widow ♀ x {White Widow x PVB mutica} ♂) ,播种三年后即开始出现初步的云斑。也就是说,基因合适的White Widow后代和White Widow的区别不会很大。
Gerhard Marx早年没有寻获到KBG的种源,他曾经从Emile Heunis处获得过一个叶插,Emile Heunis的种源又来自Mias Kennedy。Gerhard Marx一度以为这个叶插是KBG那颗植物的无性繁殖后代。但去年在Haworthia Auction上Gerhard Marx曾经拍卖过标注为KBG clone X Mias Kennedy clone的White Widow。瓦苇同株不能自交,也就是说种源来自Mias Kennedy的White Widow与KBG的那一颗并不一致。同时Steven Hammer也给Gerhard Marx寄过一些White Widow F1种子。

如果我们把“纯”白寡妇定义为Bruce Bayer在Sanddrift农场采集并栽培在KBG的那一棵mutica。那GM出售的White Widow里恐怕有很大一部分都不能被直接追溯到Sanddrift这个产地,而是混合了其他mutica的血统。当然,这些White Widow依旧有浓厚的云纹,但它们不能按照原始种来记录,只能当做园艺种看待。Steven Hammer在《White Widows and their Common-Law Hubbies》④中就有提出根据ICNCP⑤的命名规则,White Widow可以作为园艺名称来称呼所有有着大面积凝结云纹的mutica,并不一定一定要是“纯”白寡妇才能称为White Widow。
下附两张来源于《White Widows and their Common-Law Hubbies》的截图,这两张图片都是KBG那一株植物的照片,左图由Gerhard Marx于1994年拍摄,右图由Steven Hammer拍摄,年代不详。
众所周知,瓦苇属植物的复杂性状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呈现出来,White Widow在这方面甚至媲美一些万象。不同于H. marxii, H. springbokvlakensis等生长缓慢的品种,mutica的生长速度并不缓慢,但完整的云纹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一般认为初步的征兆如纹路加粗和小块的云斑需要三到四年才开始产生。下图中Gerhard Marx在2002年的叶插一直到2010年,云纹才开始渐渐填满窗面,满云应该需要十年或者更久。
【《White Widows and their Common-Law Hubbies》截图】
H.mutica中不只是白寡妇才会出云纹,离白寡妇产地不远的SE Drew产地(编号JDV96-27)产的mutica也会出现轻微的云纹。在Drew南方十公里的Klipport产地(编号MBB6512)的mutica甚至可以有更强的云纹。需要注意的是,产地只会决定基本特征,具体性状还是要看个体,即使是这几个产地的mutica,很多也并不出云。
【SE Drew产地的mutica,作者Bruce Bayer,来自http://haworthiaupdates.org/chap ... h-mutica-se-drew-2/
【SE Drew产地的mutica,作者Bruce Bayer,来自http://haworthiaupdates.org/chap ... h-mutica-se-drew-2/
【Klipport是一个在Bromberg山北侧的农场】
【Klipport产地的mutica,作者Bruce Bayer,来自http://haworthiaupdates.org/volu ... al-haworthia-mutica
【Klipport产地的mutica,作者Bruce Bayer,来自http://haworthiaupdates.org/volu ... al-haworthia-mutica
可以看到这两个产地的云纹和H. groenewaldii(点点寿)有些许类似,这也是Bruce Bayer坚持认为H. groenewaldii是无效种名,而应该是mutica的变种的原因之一。Bruce Bayer曾在现在认为是H. groenewaldii的产地拍到过窗面完全满云的植株(Rotterdam农庄,编号MBB7889),但因此处涉及到Bruce Bayer和Ingo Breuer、Gerhard Marx等人的学术争执,该产地的图片暂不在本文中发出。之后会更新一篇关于H. groenewaldii争论的简单科普,供大家了解。
最后上一张Bruce Bayer定的H.mutica(含H. groenewaldii)分布图

2.5 Mooooooooooootica
Steven Hammer作为最早推广White Widow的园艺工作者之一,曾经给White Widow起了一个有趣的名字:'Mootica' .因为White Widow有着如同牛奶一般白色的云纹,Steven把奶牛的哞哞声结合进mutica就成了'Mootica'。
当然,考虑到发现者/培育者的优先权,White Widow才是这颗植物的正名。Steven Hammer也在《White Widows and their Common-Law Hubbies》特意澄清过此事。


3.有白寡妇血统的园艺种
Gerhard Marx使用White Widow及其后代做出了多个著名的园艺种,在此无法尽列,姑且列出一些GM为其赋名的品种:
Haworthia mutica 'Drew White'
杂交式:Haworthia mutica (from Klippoort) X Haworthia ‘White Widow’.

【图片来自http://haworthia-cultivars2.blogspot.hk/此网站的图片又来自于之前的拍卖】
Haworthia ‘Lombard Star’
杂交式:[(H. mutica x H. mutica ‘White Window’) x H. ‘Ginsekai’] x H. Badia.

【图片来自http://www.gerhardmarx.com/2013/ ... e-en-za-x-none.html

【图片来自http://www.gerhardmarx.com/2013/02/haworthia-hybrids.html】
Haworthia ‘Pink Nebula’
杂交式:H. ‘Marx Red’ x (H. ‘White Window’ x H.mutica)(个人觉得GM应该是把父本的父母本写反了)

【图片来自http://www.gerhardmarx.com/2013/02/haworthia-hybrids.html
Haworthia ‘Avalon'
杂交式:GM只说了亲本是H. maughanii and H. mutica 'Drew White',但没说谁是母本,看叶形应该是万象。

【图片来自http://www.gerhardmarx.com/2013/ ... e-en-za-x-none.html
日本园艺师似乎没有使用White Widow及其后代做出的铭品,欢迎大家补充~
PS:个人认为诸如云窗克/康克、云窗芭堤雅等园艺品种应该都有mutica血统,我没有见过上述的原生种中有云窗的照片。

② veld:特指南部非洲缺乏树木的高原草地
③ Renosterbos:球茎等广义百合科植物丰富的灌木植被,南非特有的生态群落,在南非荷兰语中的意思是“犀牛的植被”。这种生态群落是多种多肉植物的生长场所,现已被严重破坏。扩展阅读:http://www.overbergrenosterveld.org.za/whatisrenosterveld.pdf
④ Alsterworthia International. Volume 10. Issue 1. 在线阅读地址:https://alsterworthia.files.word ... erworthia-v10-1.pdf
⑤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Cultivated Plants,扩展阅读:http://www.actahort.org/chronica/pdf/sh_10.pdf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7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是第一部分--

以下是第二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7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Alsterworthia International. Volumue 10. Issue 1.
白寡妇的来源考据及性状描述
White Widows and their Common-Law Hubbies
Steven A. Hammer

-- --
有时候,一个物种的名字会在正式发表之前就被传播开来,这种情况让我想起了婚姻法里的事实婚姻:未登记但像真正夫妻一样生活七年之后,这段婚姻就会被法律所承认,而不只是一个不羁的恋情。这种情况可称之为先斩后奏。
-- --

H. mutica’White Widow’(白寡妇)*M. B. Bayer ex S. A. Hammer cultivar nova
这一品种,来源于采集自Drew地区的一个单株(JDV92/64),其成株可以表现出独特且瑰丽的白色纹路。窗面底色并无特点,呈现普通的暗绿色,并生长有较淡而且模糊的白色叶脉纹路,2-4年的栽培之后,叶脉纹路开始增粗并如同锈病一般在叶面蔓延扩展白云纹最后会扩散至除窗缘外的窗上所有区域,最终的状态是在白斑的中心区域有一些象牙黄色晕染出来。
上述这些特征在Karoo Gardens(卡鲁国家植物园)的白寡妇上已经可以完全表现,这些性状在我1996年给它换盆后表现的尤为明显。(我取下了这个植株的两枚叶片,也正是因此白寡妇这个品种得以进入美洲园艺界。)这个植株的回交株系(=White Widow  X { White Widow X PVB mutica} )可以在种植三年后表现出与母本相似的白云纹。这些回交株系里其中的一些在最后的表现,可能会和他们所谓“不幸守寡的祖母”非常类似,不过考虑到这些植株也继承了亲代缓慢的性状(云纹)呈现速度,现在就说它们到底会长成什么样或许为时过早。
Harry Mays很好奇除了白寡妇之外是否存在类似的,需要植株长至成株才能完全表现其性状的品种(译注:有啊写乐系--)——总之,白寡妇若要达到其完美状态通常需要十年之久。我个人认为这种例子并不算少,即使没什么记录,那些对根系状态要求很高的日本纹路系玉扇和万象的窗面表现就需要较长的时间。这些瓦苇即使是达到平均水平也需要2-5年的时间,缓慢但安定地表现出繁复的纹路与熠彩的肌色,逐渐达到完美的状态。
*这个名字最早来自Bruce Bayer,名称来源是其野生种质仅有一株,这个产地其余植株均被采走或被农事活动所破坏。我曾将其命名为“Mootica”,名称来源是其窗面奶白色的窗纹,但所幸最后这个名称未被发表过。


A note from the editor 编辑的话
Gerhard Marx曾指出是Bruce Bayer将那株栽培在Karoo Gardens(卡鲁国家植物园)的H. mutica命名为’White Widow’(白寡妇)的,贝爷首先在他的Haworthia Update Vol2 Part1(P48-49)中首先使用了这一名称,但并未依据ICNCP(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相关规定正式发布。因其独具特色的窗面白色云纹与绿色窗缘,所以在杂交育种中被频繁用作亲本,所产生的子代植株不乏优秀表现的个体。Gerhard Marx曾在Alsterworthia International 9(3)2-12一文中发表过一些以白寡妇为基础或直接亲本的优秀杂交品种。Gerhard 在这期Alsterworthia International上表示:“现存于Karoo Botanical Gardens(卡鲁国家植物园)的’White Widow’(白寡妇)相较于 ‘Drew White’株型有更加矮壮(我猜整株大概有10-11cm宽)的三角形叶片。
(译注:在日系寿类育种中白寡妇及其衍生品种群的参与度较低,其原因首先在于白寡妇系的云纹表现机制与日系种植方法不适合(会退纹),其次在于另一H. mutica品种‘白夜’的云纹在日系种植风格中更容易表现,但株型(及叶形窗型)表现过于糟糕,导致目前日系寿类品种中以满云窗为主要性状的极少-- 白寡妇的株型及叶形特征完全符合日系审美,即使距离较远的园艺品种,仍然优于白夜--)
H. mutica ‘Drew White’是由来自Sanddrift,Drew以北地区的H. mutica ‘White Widow’(白寡妇)与来自Klippoort的H. mutica杂交而来。’White Widow’(白寡妇)的窗面白纹从引发至完全体现均较为集中,‘Drew White’的云纹是由多点引发, 但是‘Drew White’叶面上这些引发点更靠向叶面中心而且在中心区域也同样表现出凝聚的白色。”这就是这两个品种的区别。
至此,想必分辨H. mutica ‘White Widow’(白寡妇)已经不是难事,最主要的特征便是留有绿色边缘的云窗。
ICNCP(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第20条(译注:原文为“第18条”,由于ICNCP版本更迭,翻译时采用2009年的第八版,而本文的原文成文时间为2004年的第七版,部分条目发生了次序更迭--)中表明,若要将野生植物引入栽培体系,需要保持其物种名,但第20.2条(译注:原文为“第18.2条“,同上--)中表述:
引入栽培的一个种或种下分类群会有的那种变异范围。如果这些引入栽培的植物的一个集合体具有一个或多个性状使其值得被区别出来,那么可以给它一个栽培品种或栽培群名称。(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 第八版 靳晓白 等译,中国林业出版社)

H. mutica的无性繁殖个体若要达到平均水平的云窗需要数年时间,在这段时间,它应当被标记以物种名,人工栽培达到满云纹之后才可以进行品种认定以及赋予品种名。
ICNCP(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第2.3条(译注:原文为“第2.2条”,同上--)表述:
栽培植物是这样一个植物集合体:(a)它是为特定的某一性状或若干性状的组合而选择出来的,(b),在这些性状上是特异、一致、稳定的,并且(c)当通过适当的方法繁殖时仍保持这些性状(但请见第9条注释1)(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 第八版 靳晓白 等译,中国林业出版社)(第9条注释1:任何植物集合体,在其阶元、名称和界定被发表之前,不能被视为一个栽培品种或栽培群。对一个杂交种而言,则英发表它的名称、阶元和家系。对一个属间嫁接嵌合体属名而言,则应发表它的名称和家系。(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 第八版 靳晓白 等译,中国林业出版社))

我所想探讨的是,就有这样一个无性繁殖个体,在人工种植环境下一步步达到了前文所述的绿边满云窗,侧芽和叶插产生的无性繁殖子代也不返祖,是否即为符合ICNCP(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第2.3条的“性状稳定”标准——所以这是否便是S. A. Hammer先生的原文主旨。以及,对于一般爱好者而言,得知刚刚得到的植株需要好几年才能完全表现时会作何反应?一个品种的品种名若不能明确对应一个确定的“性状组”,一般爱好者便会无法确定自己拿到的植株的未来表现。以及,是否会有部分奸商将其它H. mutica植株冠以’White Widow’(白寡妇)之名出售却被爱好者购回以期待满云窗的表现?  
Hammer先生引证了日本的玉扇类品种群,和’White Widow’(白寡妇)相似,一些品种的玉扇达到性状完全表达的最佳状态也需要数年的时间。众所周知日本的瓦苇界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命名体系:这很适合日本国内的育种与栽培习惯,却很难和ICNCP(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兼容。不过近几年来,日本的部分育种工作者也在将日本品种与ICNCP(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对接的工作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比如Alsterworthia International 9(3)17-23,Dr.Hayashi(林雅彦)联合了日本的育种工作者发表的新品种名录,将来会有更多的育种工作者加入他们,也会持续推出更多符合ICNCP(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的新品种。
总结如下,园艺种Haworthia mutica ‘White Widow’(白寡妇)的标准描述:
整个窗面除了窗缘处均被白色覆盖,在白色的中心处有象牙黄色晕染开来,叶面浅凹,窗沿呈三角形。

【图9是由Gerhard Marx于1994年于Karoo Gardens(卡鲁国家植物园)拍摄的H. mutica ‘White Widow’(白寡妇)。图片来自AI】

【图10是栽培于Karoo Botanical Gardens(卡鲁国家植物园)的大群生’White Widow’(白寡妇),拍摄日期不详。图片来自AI】

【图11是一株2002年Gerhard Marx取得的by Gerhard Marx的叶插苗,现在(2010年)已经开始表现窗面云纹了。在除了窗缘的窗面被云纹充满前并不能被称为’White Widow’(白寡妇)。图片来自AI】

【图12是来自Gerhard Marx的H. mutica ‘Drew White’)。图片来自AI】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7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7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是原始品种,一直以为是园艺没有收录。

点评

我觉得这是来自于原始种群,筛选得来的园艺种-- 毕竟都有品种名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17 20: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7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7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admin 发表于 2017-10-17 20:49
原来是原始品种,一直以为是园艺没有收录。

我觉得这是来自于原始种群,筛选得来的园艺种-- 毕竟都有品种名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7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楼主,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7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7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果然是人都一样,看到好的就往回挖,那些说不挖的其实不过是没有遇到足够心动的植株而已

点评

这个和盗采是两码事。原产地因为耕种被毁没有这次采集这个性状的植株就消失了,况且采集者把它发扬光大啦!好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17 23: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7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YSH 发表于 2017-10-17 22:49
果然是人都一样,看到好的就往回挖,那些说不挖的其实不过是没有遇到足够心动的植株而已

这个和盗采是两码事。原产地因为耕种被毁没有这次采集这个性状的植株就消失了,况且采集者把它发扬光大啦!好事

点评

YSH
不过就是个名头而已,文中作者自己也说了“something I have never done again”这也就意味着他在采集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个地区的植被会因为耕种而遭到破坏,否则他就不用作这个说明;而如果是在知道原产地要被破坏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18 00: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7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学,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8 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的帖子一定要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8 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david001 发表于 2017-10-17 23:28
这个和盗采是两码事。原产地因为耕种被毁没有这次采集这个性状的植株就消失了,况且采集者把它发扬光大啦 ...

不过就是个名头而已,文中作者自己也说了“something I have never done again”这也就意味着他在采集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个地区的植被会因为耕种而遭到破坏,否则他就不用作这个说明;而如果是在知道原产地要被破坏的情况下去采集物种,那就是一种保护措施,作者再说这句话那会变成什么意思?

至于说采集后的发展什么的,那没什么好说的,如果这个说法能成立并且合法的话,那盗挖的人应该会少很多。

当然我并不是想说这事究竟是对是错,毕竟不管是什么事,不同的立场都会有不同的观点,我前面那么说不过也是当作调侃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资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小黑屋|仙人掌园 ( 湘ICP备15004451号-2 ) 湘公网安备 43102502000116号

GMT+8, 2025-4-27 18: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